新闻动态
NEWS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3.89亿千瓦,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装机4.7亿千瓦,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不过,新能源技术的局限性为传统电力系统带来了挑战,为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储能技术必然成为破局之路。储能既能给系统提供电力电量支撑,同时也能为电力保供提供保障,提升系统调整能力。新型储能是实现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的必要、重要支撑基础。
研究储能并促进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战略指引。在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下,我国新型储能发展迅猛,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一是目前对于新型储能缺乏统筹的选址规划;二是技术成熟度不足;三是质量与安全管控不到位;四是标准体系不完善;五是利用率低;六是商业模式不健全。这些都需要去一一破解。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所以,预测到“十五五”末,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将至少达120吉瓦。
《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明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应分“三步走”。当前至2023年是加速转型期,储能的应用场景、多技术路线规模化发展,满足系统日内平衡调节能力;2030-2040年是总体形成期,要形成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同时满足日以上长时间尺度平衡调节需求;2045-2060年是巩固完善期,覆盖全周期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能源系统运行灵活性大幅提升。
在电源侧,储能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在火电机组调节能力提升方面,由于大量的风光接入、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使它具备深度调峰、快速调频和快速变负荷的能力以适应风光的大量接入;同时,新型储能与海上风电的融合发展可大规模促进海上风电并网,同时在电力输送探索低频直流方面也需要储能的进一步支撑。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业务合作 Business Line
地址 Address
上海市闵行区泰虹路456弄11号(新华联国际中心11号楼)
浙江公司:杭州市余杭区欧美金融城T6幢26层
江苏公司:无锡市新吴区融智大厦C栋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