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关键词:新能源配储
近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征求2023年全省电力市场交易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新能源与配建储能联合体参与电力市场。
通知发布当天,山东省能源局在答复储能电站的收益相关问题中指出,目前的政策为仅独立储能可参与山东省电力市场化交易,而此次征询意见有意将电力市场从独立储能进一步开放到新能源与配储联合体,让更多的新能源机构有机会参与到电力市场中。
作为国内排头阵的新能源大省,扩大电力市场准入范围,让发电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的新能源配储系统都可以参与到电力市场交易,无疑能推动配储从强制性向激励性过渡,为储能的发展打开想象空间。
为什么要激励配储?为什么山东能做出示范?新政将如何助力储能发展?本文将深度解答。
“新能源+储能”成标配
推广却难上加难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新旧能源交替,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但依托风、光生成的新能源,不得不面临着“靠天吃饭”所带来的电力波动性与随机性问题,不稳定的电应用价值低,深受“弃电”问题困扰。
储能则犹如“充电宝”,能实现电力的充放自如,理论上能够很好地对冲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和随机性,解决“弃电”顽疾。“新能源+储能“的结合,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标配模式”。
而由于新能源先行,储能略显滞后,目前新能源的弃风弃光弃电量仍然居高不下,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据泽平宏观发布的《新能源储能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弃电总量约为267.48亿千瓦时,同比高增约22.7%。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新能源配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多次出台政策激励甚至是强制新能源配储,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浙江、辽宁、江苏、海南、甘肃等22省(区/市)陆续出台46项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有的对配置储能的比例提出要求,最高达到25%;有的则是明确储能存储时长,最长时间4小时。
配储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然,强制配储也是推动市场的手段,但实际中,投资资金劝退了大部分计划配储的企业。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建设储能项目的投资金额动辄就是几个亿。据中国储能网、国家能源网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储能时长2小时的新型储能项目,工程总承包平均报价为每瓦1.81元,折算每GW造价为36亿元左右。2022年8月20到26日,平均报价为每瓦2.29元,折算每GW造价为45.86亿元。今年4月,山东发布《2022年度储能示范项目名单》,共计29个项目,总规模达3.103GW,假设29个项目的储能规模平均分配,一个项目的规模能达到0.107GW,再结合每GW造价为36亿元,也就是一个储能项目的投资金额达到3.85亿元。几个亿的投资,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绝不是小数字。
资金压力是一方面,储能的投资回报期也是劝退大部分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8月,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方案中指出目前新型储能中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周期为3至6个月。建设周期虽然不算太长,但实现盈利却遥遥无期。据澎湃新闻日前报道,国网湖南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测算,基于当前湖南省的峰谷电价政策和目前的电池技术,该电池储能电站在全生命周期内仍处于微亏状态。意味着就算储能电站进入淘汰期,投资仍亏损。
压在储能身上的这三座大山,无疑为“新能源+储能”的高速发展泼了一盆冷水,使得推广难上加难,也让“新能源+储能”在现阶段难以叫座又叫好。
“新能源大省”山东
不遗余力推动新能源配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说山东出台的政策——支持新能源与配建储能联合体参与电力市场,具有表率作用,能为储能发展打开想象空间呢?
山东省作为能源消耗第一大省,在其偏重的产业结构和偏煤的能源结构面前,以及在国家双碳目标面前,凸显着山东势必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事实上,山东也拿出一贯的敢为人先的做事风格,经过近几年的阵痛改革,从能源大省变身新能源大省。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山东省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3343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成为我国首个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的地区。从光伏发电装机结构来看,目前,山东省光伏发电装机结构较前几年已发生明显变化,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已实现对集中式光伏装机容量的反超;从新能源产业发展来看,截至今年9月,山东省绿色工厂223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从风电装机来看,截至2021年底,山东省风电装机达到1942.4万千瓦,同比增长8.2%,位居全国前列。
如火如荼的新能源发展态势,必将拉动储能进入高速发展,而发展越快,矛盾越凸显,山东如何有效平衡储能的三座大山?从山东近几年发布的关于调控储能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可以得到解答。
早在2020年,山东开始强制配储,而早期配储,因为市场补偿机制的不完善,项目普遍亏损,得不到落实、无法上网,但是强制配储也为山东的储能市场打开局面。
为了护航储能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山东近两年共发布了30余条储能相关政策,从宏观层面调控储能朝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也给全国其他省市做出表率。
其中在2021年2月19日,山东发布《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到新能源场站原则上配置不低于10%储能,并提到山东新型储能设施规模达到20万千瓦左右。开始在发电侧进一步推动新能源配储。
2021年11月1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市场化并网项目名单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在落实灵活调节能力方面,应根据企业承诺,按不低于10%比例(时长不低于2小时)配建或租赁储能(制氢)设施。名单共计152个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1051万千瓦,配储规模进一步拉大。
2022年6月,山东又补充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相关规则,从9月份起,新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可按月度可用容量获得容量补偿,这意味着此前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独立储能电站除了赚取峰谷电价差外,又增加了一项收入。而且此次容量补偿令储能可以获得更高收益,缩短储能电站成本回收期。
2022年8月11日,山东省印发《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并网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文件指出,户用、工商业直接纳入,整县分布式需配置储能。从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进一步推动配储。
2022年8月,整县分布式需配置储能、将储能容量配置比例作为风光项目并网的最优先条件、首次提出火电完成灵活性改造之后,以新增调节能力的10%x8小时折算储能容量。突出配储的优先地位。
2022年9月,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我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支持示范项目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获得电能量收益;允许示范项目容量在全省范围内租赁使用,获得容量租赁收益等。
再到2022年10月,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征求2023年全省电力市场交易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新能源与配建储能联合体参与电力市场,进一步从新能源和储能两端拉动配储。
综上可以看出,山东不断从电源侧和电网侧鼓励和扶持储能项目建设,刺激新能源配置储能系统,同期也为了提升储能的收益率,在全国率先提出“支持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提升储能的电能量收益。
此次10月新政,山东也不遗余力地激发用户侧新能源项目配建储能系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企业依托完备的“新能源+储能”系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缩短投资回报期,实现盈利。
放开电力市场
山东号召更多力量参与提振储能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开始兴建新能源系统,在厂房或者办公园区铺设光伏,意在将电力自产自用,而在实际实施中,很多企业并没有配置储能,大部分企业是有了新能源后就戛然而止,考虑储能的“三座大山”后便不愿再继续投资。
依据山东10月政策,更多企业的“配储”变得有利可图。据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发布的通知,山东目前实行“峰谷电价”制度,而储能当下的一大盈利模式,就是依托峰谷电价,实现“峰谷套利”。
所谓“峰谷电价”,即用电高峰期,电价高;用电低谷期,电价低。旨在依托价格手段调控电力用量。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的峰谷电价参差不齐,但大多在1元左右。近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公布了2022年11月代理购电工商业用户电价表,其中浙江省代理购电价格峰谷差距最大,高达1.29元/千瓦时,福建、甘肃、江西、宁夏、青海、陕西等部分省区电价峰谷差在0.7元/千瓦时以内。这个价差空间,让很多即将上马的储能项目跃跃欲试,欲获得储能盈利先机。
“峰谷套利”,通俗理解就是在电价低谷期储存电量,待电价高峰期,将存储的电力输送到电力市场出售,以赚取更多利润。
山东本次“支持新能源与配建储能联合体参与电力市场”,开放电力市场入口,意味着更多企业可以依据自有能源资产,评估是否参与电力市场,让更多具备强大“新能源+储能”系统的企业能够在电力市场获利,而一些没有健全储能系统的企业,也会在政策与市场的推动下,积极配备安全可靠的储能系统。
另一边,该政策无疑也在鼓励新能源高比例参与电力市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市场化程度,推动绿色电力交易。由于“标配关系”,推动新能源,就是推动储能。储能可作用于电力系统的不同环节,实现新能源电力并网,保障电网高效安全运行和电力供需平衡。新能源的市场越大,储能的市场就越大。
今年3月,山东省在国内率先推动四家独立储能电站参与现货交易,根据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公布的电力市场运行情况,山东日前现货交易价格的峰谷差约为0.5—0.6元/kWh。按照每天两充两放来测算,在峰谷差超过0.7元/kWh时,储能才能够覆盖自身成本。基于山东的储能利润空间,此时出台新政,将能号召更多市场力量参与提振储能发展,也将给其他省市做出示范,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
近几年,新能源无疑是各行各业革新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自身能源消耗,走向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在碳资产交易市场的推动下,自建新能源,储备碳资产,以保障自身的稳定运营。
在多方助力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拉开蓬勃之势,储能是新能源进入电力系统的必要中间环节,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无论政策是促进电源侧与电网侧的发电与输配电,还是提振用户侧的用电,都将对储能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储能体系的发展壮大,将加快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步伐。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业务合作 Business Line
地址 Address
上海市闵行区泰虹路456弄11号(新华联国际中心11号楼)
浙江公司:杭州市余杭区欧美金融城T6幢26层
江苏公司:无锡市新吴区融智大厦C栋8楼